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为试点,创新审批服务机制,颁发了全市首个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共线生产许可,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对保健食品生产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需分线生产是行业基本要求。这一规定虽然保障了食品安全,但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资源投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这一政策突破,首次在制度层面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采用共线生产模式,为企业创造了更高效的生产环境。
此次北京共线生产政策的亮点之一,是建立了“许可部门 + 技术专家 + 企业主体”三方协同研判机制。这一机制打破了传统行政审批模式,将技术服务与行政许可有机结合。市区两级许可部门会根据产品工艺特点、设备布局和风险点位,因地制宜制订“一企一策”审查方案。技术专家团队提前介入企业的产线规划和质量体系建设,从专业角度识别可能的风险点,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于企业来说,不再是被动接受审批结果,而是全程参与自身共线生产方案的制定过程。
允许共线生产政策一出台,食品安全保障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多重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共线生产不会增加食品安全风险。原料分级管理是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关口。共线生产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原料验收和储存制度,对保健食品原料和普通食品原料进行分类管理,防止交叉污染和误用。共线清洁清场是保障安全的核心环节。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清洁规程,并在每次产品转换时严格执行。清洁效果必须通过验证,确保不会因上批次产品的残留而影响下批次产品的安全和品质。空气流向控制和车间硬件要求同样关键。对于有洁净度要求的生产区域,企业必须保证气流从洁净区流向非洁净区,避免交叉污染。同时,车间布局和设备设计必须便于清洁和维护,不得有清洁死角。在标识标签管理方面,企业必须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清晰标识系统,确保产品信息可追溯。成品标签必须符合各自法规要求,不得虚假宣传或混淆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
为使更多企业受益于这一创新政策,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已试点印发《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共线生产普通食品工作指引》。这份指引为同类企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企业清晰知道“设备设施怎么改、清场验证怎么做、制度记录怎么定、检验数据怎么积累”。指引详细规定了共线生产的基本条件、管理要求和实施流程,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例如,在设备设施改造方面,指引不仅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还列举了多种可行的技术改造方案,供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清场验证方面,指引明确了验证的基本步骤、采样方法和合格标准,帮助企业科学评估清洁效果。指引的另一大亮点是提供了制度记录的模板和范例,减轻企业文件编制负担的同时,确保关键控制点不被遗漏。检验数据积累的要求则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档案,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政策实施以来,成效已然显现。共线生产模式帮助企业实现了显著的降本增效。以首批获批企业为例,通过共线生产,实现了车间建设成本节约690万元,设备投入减少350万元,年运行费用降低136万元,生产成本降幅达32%,产能释放成效显著。获批企业预计2025年全类别产值将突破7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了从分线外包到集约自营的跨越式升级。这种转变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增强了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共线生产模式的推广,还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行业从低成本竞争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面对这一政策机遇,专业机构如中检科健等凭借对政策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共线生产合规诊断是第一步。专家团队通过一对一服务,全面评估企业现有条件与共线生产要求的符合性,识别差距并提出改进建议。质量管理体系升级是关键环节。共线生产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协助企业构建符合共线生产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编制全套必需文件。清洁验证专业支持尤为重要。共线生产的核心风险在于交叉污染,因此必须提供科学的清洁验证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确保清场效果符合要求。许可申报全程辅导则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获取许可。协助企业准备申请材料,模拟审查流程,能够显著提高许可获批效率。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颁发的首个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共线生产许可,是营商环境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受益于这一政策,北京的食品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