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用户登录

注册

CN/EN

新闻资讯

News

以中医药现代化成果带动当地多方共赢!重庆市潼南“智”种枳壳撬动产业富民

时间:2025-10-27 阅读量:1 撰文:转载

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高石村丘陵地带,目之所及一片绿意,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枳壳特有的清香。

坡地间,无人机在上空巡航,实时监测植株生长状况;地面上,传感器收集着土壤数据,为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智能灌溉设备精准作业,为植株适时、适量、按需供水……

这是枳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这片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基地,展示着当地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成果。

如何对枳壳进行完整的数字化种植管理?基地给出了答案。

在基地内,每隔5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气象站”,实时监测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20多项参数数据,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经过AI算法分析后,自动生成最佳的种植管理方案。
走进基地中央控制室,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项环境数据,不仅有气象站传输的温度、湿度、光照,还有数千个物联网传感器自动采集的土壤湿度、酸碱度、养分含量等数据。工作人员能实时掌握植株生长所需各项指标,并基于各项参数对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进行远程管理。“我们引进的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能够根据土壤实时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和肥料配比。”基地生产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传统漫灌,该系统节水率达45%,肥料利用率提高35%,农药使用量减少30%,不仅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更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基地还引入了最新的光谱成像技术,通过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可以早期发现病虫害迹象,实现精准施药。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除了在硬件上升级,基地与多家中医药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构建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研究员邓烈团队、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研究员李隆云提供种植技术支撑,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院长彭锐团队协助质量标准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胡昌江团队负责炮制工艺研究……
基地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共建的“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工程技术中心”和“重庆市发酵中药重点实验室”,正在开展陈化枳壳质量标准研究。通过对比试验发现,经过科学陈化的枳壳,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25%,药用价值显著提升。
“传统加工要经过干燥、浸泡、再干燥、切制多个环节,有效成分损失达30%。而趁鲜切制工艺将损失控制在10%以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昌江指导基地开展“趁鲜切制”工艺,这项工艺在药材采收后直接进行切制加工,既节约能源,又最大限度保留药材有效成分。
2024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在基地实地查看后表示:“基地将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于中药材种植,走在了行业前列。”
枳壳正在被初加工促发展 打造高端市场“通行证”今年9月,基地先后通过“有机认证”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延伸检查,成为同时获得双认证的枳壳种植基地,凸显了潼南中药材种植标准化水平的提升。
认证过程极其严格。GAP认证要求从种质资源、栽培管理、采收加工到仓储运输的全过程都要符合规范标准。有机认证更是要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最困难的是土壤改良。”基地质量相关负责人回忆道,“我们用了两年时间,通过种植绿肥、使用生物有机肥等方式,将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5%提高到3.8%,完全达到有机标准。”基地还建立了完善的溯源体系,每批药材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可以追溯到具体的种植地块、采收时间、加工人员等信息。
标准化建设带来显著效益。通过GAP认证后,基地药材价格提高30%以上,有机认证产品则溢价50%以上。这些认证更成为基地药材进入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目前,基地年产枳壳7200吨、枳实3600吨,其中有机产品占40%。这些优质药材直供“重庆市第一批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龙头企业”使用,确保了药品原料的质量可控性。促振兴 农户增收有盼头基地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当地药材的质量,更带动了当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和整体收入提高。
双江镇农户李大哥种植了20亩枳壳。“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最多赚1000元。现在跟着玮益种枳壳,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包收购,一亩地能赚4000多元。”他高兴地说。
为了提升带动效果,基地定期举办技术培训,近3年累计培训农户3000多人次。许多农户通过学习,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成为当地的种植能手。43岁的王大姐在基地工作3年,从普通农妇成长为技术员,她说:“现在不仅收入稳定,还学会了操作智能设备,感觉自己也成了新型农民。”
据了解,通过“包药材收购”方式,基地与周边5个乡镇的农户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确保农户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还直接吸纳当地劳动力20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这种产业带动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玮益制药获得可靠优质的原料供应,农户获得可观收入,当地相关产业也得到发展,据了解,2024年,基地带动相关产业创造产值上亿元。
夕阳西下,自动灌溉系统仍在精准作业,无人机完成最后一次巡飞。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从独自发展到带动共赢,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争取把潼南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枳壳产业基地,同时进一步发挥“重庆市第一批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推动潼南中医药产业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
  • 扫一扫关注

    @北京荷清公益基金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北京荷清公益基金会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