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六部门联合印发《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旨在进一步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六个拓展”,提升签约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该文件于2025年7月30日正式发布,对2025—202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作出明确部署。
一、提高全人群签约服务感受度,多项举措提升可及性与便利性《措施》聚焦全人群签约服务优化,从多个维度发力,让居民享受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1、提升签约服务可及性:各地需以居民小区或楼宇(村民组)为单位,公布签约机构、责任区域、联系方式、工作时间及签约途径等信息。鼓励制作电子家庭医生地图,直观展示家庭医生(团队)简介、专长及负责片区,扩大服务覆盖面。同时推进“互联网 +”签约服务,加强居民健康信息联通,探索以家庭为单位签约,支持签订长期服务协议。2、建立下沉医生长效机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全科医生,可直接作为签约主体,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鼓励城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县级医院下沉医生直接参与签约,支持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到基层提供签约服务。并落实薪酬收入补偿机制,允许医师按签约服务协议获取合理报酬。3、定期推送个性化健康信息每年为签约居民推送不少于 12 次健康信息被纳入服务内容。家庭医生需结合季节、节气、疾病流行情况等,提供个人防护、运动饮食、戒烟限酒、“三减”(减油、减盐、减糖)等非药物处方及个性化健康指导,引导居民主动管理健康。4、做实预约转诊服务紧密型医疗集团和医共体牵头医院需有序安排签约居民预约就诊、检查检验及住院,并及时向下转机构推送患者信息。其他二、三级医院需按比例为基层签约居民预留门诊号源和住院床位,明确专家号源数量,保障便捷转诊。5、推进多场景社区签约广泛开展签约服务 “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养老机构” 活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联合村(居)委公共卫生委员会、机构医务室等,主动进社区(单位)开展集中签约履约,每年提供 “一场健康知识宣教、一次健康管理咨询、一次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一次食养药膳指导”等服务。支持在社区设置固定或流动医疗点,鼓励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通过巡回服务、设立基层站点等方式,就近为居民服务。二、聚焦重点人群,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措施》提出多项精细化服务举措,强化健康保障。1、便利用药服务升级落实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扩大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建立缺药登记制度,加强药品配送供给。通过外配处方流转等途径提升用药便利性,支持家庭医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4-12周门诊长期处方服务,并做好重点人群用药监测。鼓励基层药师提供居家药学服务,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为签约患者提供药品配送到家服务。2、优化健康管理服务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分层分类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促进多病共防共管,对高风险人群适当增加服务频次。鼓励为重点人群出具年度健康评估报告。在知情同意前提下,支持为80岁以上签约老年人开展上门或面对面随访,提供健康评估、用药指导等;对失能失智老年人,鼓励通过个性化签约增加服务频次,探索提供长护失能等级评估或照护服务。3、支持个性化签约服务各地需结合居民健康需求与基层服务能力,制定基本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明确费用标准及资金渠道,疗机构按需组合,提高服务精准性。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签约服务。落实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个人付费等分担机制。鼓励建立签约服务项目库,涵盖健康管理、社区服务、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等事项,由居民 “点单” 选择,医疗机构按需组合,提高服务精准性。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签约服务。三、强化居民健康管理与政策宣传,提升服务认知度1、激励居民主动健康管理逐步向签约居民开放电子健康档案,方便查询自身健康信息。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行为积分,引导居民参与健康教育、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等,积分可兑换检查检验服务、中医适宜技术、健康管理工具等。鼓励组织签约居民建立自我健康管理小组,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提供健康指导,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水平。2、加强签约服务宣传推广各地需在每年末或年初集中开展签约服务确认工作,居民全年均可办理签约。利用 5 月 19 日 “世界家庭医生日”、重阳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通过各类媒体解读政策,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现场咨询、义诊及签约活动,加强家庭医生与居民互动。同时挖掘和宣传服务典型案例,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此次六部门联合发文,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提供了明确指引。各地将结合实际细化措施,切实提升签约居民的服务感受度,让这项民生工程真正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