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
Charity
2亿人需警惕!
过敏高发季,踏春要注意什么?
24年清明假期首日,杭州某医院急诊科接诊了多名因踏青突发过敏的游客。其中一名30岁女性在赏樱后全身出现荨麻疹、呼吸急促,被诊断为严重花粉过敏。
今年4月1日,北京天坛公园监测显示,空气中榆树花粉浓度已经达到8765粒/千平方毫米,较去年同期上涨32%。
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过敏人群正面临严峻挑战。
一、做好踏青过敏防护
01
花粉过敏:“甜蜜危机”
据《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统计,我国花粉过敏人群已超2亿,春季过敏患者比例达到了全年总数的40%。
中国过敏防治中心数据显示,有35%的花粉过敏者会并发皮肤症状,表现为面部红斑、瘙痒。当直径20-30μm的飞絮携带尘螨和微生物接触皮肤,30分钟内可引发丘疹性荨麻疹。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过敏人群尽量穿长袖衣物,佩戴口罩,归家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过敏严重患者还应佩戴护目镜。
另外,过敏人群出行前可查看“花粉监测预报”,选择花粉浓度低的日子(如雨后)。
02
野菜风险:尝鲜需谨慎
清明前后,医院急诊还有一类患者数量激增:误食毒野菜(如毒芹、苍耳子)或可能引发过敏的野菜(如芥菜、香椿、马齿苋)进而引发中毒或过敏。
前日,南京一家三口因误食“化儿草”(酷似血皮菜)导致食物中毒。另一边,北京一名儿童因误食野菜引发过敏性休克正在进行救治。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醒:不采食不熟悉的野菜,购买时选择正规渠道。易过敏体质者避免食用光敏性野菜(如荠菜、苋菜),防止日光性皮炎。
二、当心“草丛杀手”
蜱虫病
蜱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4月至9月最为活跃。专家介绍,被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局部反应
叮咬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瘙痒或轻微疼痛,类似蚊虫叮咬,但持续时间更长。
3、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对蜱虫唾液中的蛋白质过敏,可能出现皮疹、水疱甚至全身性的荨麻疹。
3、感染症状
如果蜱虫携带病原体,可能会引发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自2010年发现蜱虫病到2019年底,累计报告13,824例,死亡713人,平均病死率约为5.16%。
日常外出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坐卧草地,尽量穿长袖衣裤至户外踏青,若有暴露的皮肤,应使用蚊虫驱避剂。
提醒:若发现蜱虫叮咬,勿强行拔出,应就医专业处理。
恙虫病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主要表现为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由于恙虫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极易误诊和漏诊,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则病死风险剧增。
因此,野外活动后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需及时告知医生暴露史。
03
隐翅虫
在我国常见的隐翅虫中,毒隐翅虫属需要特别注意,其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这类隐翅虫号称“行走的硫酸”。
春夏天气回暖是隐翅虫繁衍的重要条件,因此这两个季节也是隐翅虫的爆发季节。
医生提醒,若有隐翅虫落到皮肤上,不可拍打或触碰,以免刺激虫子分泌酸性物质伤害皮肤,最好的方式是轻轻吹走。若被隐翅虫叮咬,应及时冲洗皮肤,可使用苯扎氯铵溶液或炉甘石洗剂,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三、急救包:必备清单
根据北京急救中心《家庭急救手册》推荐,清明急救包清单推荐:
1、基础防护类:医用口罩、一次性手套、酒精棉片。
2、创伤处理类:无菌纱布、弹性绷带、创可贴、碘伏棉签。
3、过敏急救类: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严重过敏史者)。
4、特殊药品类:个人慢性病药物(如哮喘吸入器)、防中暑药(藿香正气水)。注意:急救包需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并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处。
四、特殊人群防护
1、儿童
避免接触毛茸茸的植物(如蒲公英)以防吸入性过敏。随身携带儿童专用防蚊贴和过敏药(需遵医嘱)。
2、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避免过度劳累,定时监测血压。
3、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备好糖果以防低血糖,哮喘患者远离焚烧冥纸的烟雾区。
写在最后
清明踏青是与自然对话的良机,但健康永远是第一准则。提前做好防护、随身携带急救包、掌握基础急救知识(如海姆立克法),能将风险降至最低。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预防优于治疗”,科学防护才能让传统习俗与健康生活并行不悖。
扫码关注
FOLLOW__QR CODE
参考材料
1、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中国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蜱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3、北京急救中心《家庭急救包配置标准》
扫一扫关注
@北京荷清公益基金会公众号
@北京荷清公益基金会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