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用户登录

注册

CN/EN

新闻资讯

News

应急与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社区抗灾韧性指标

时间:2025-03-31 阅读量:9 撰文:转载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极端灾害频发的背景下,社区作为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其抗灾韧性建设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当前我国社区防灾体系建设仍存在评估标准碎片化、技术应用滞后、弱势群体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传统以硬件设施为主的评估模式已难以适应全灾种、多场景的复合型灾害挑战。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应急与灾害社会工作委员会基于《社区抗灾韧性指标》著作权,立足《仙台减灾框架(2015-2030)》和《“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要求及国际国内应急管理标准,响应2025年京津冀大震巨灾协同救援新机制,以“全灾种覆盖、全周期管理、全社会参与”为原则,构建了社区抗灾韧性指标体系。其应用将有效推动社区防灾体系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预防”转型,为新时代韧性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

本指标基于韧性理论演进脉络,构建了“五位一体”的社区抗灾韧性评估框架,涵盖结构韧性、制度韧性、社会韧性、技术韧性和协同韧性五大维度。通过12个二级指标、83个三级指标的量化评估,系统解析社区在灾害预防、响应、恢复全周期的能力构成。融合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如弱势群体救助、心理韧性支持),创新性实现“四个结合”:

1.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既涵盖建筑质量、应急设施等硬件标准,也纳入社会信任、数字包容等社会资本指标;
2.常态与应急结合:通过平急转换能力、韧性成长指数等指标,破解“重救灾、轻预防”困局;
3.技术与人文结合:首创区块链互助网络、AI精准匹配等技术指标,同步设置弱势群体心理干预覆盖率、多语言支持等包容性条款;
4.本地与区域结合:新增跨行政区域资源调度时效、应急资源共享率等区域协同指标,响应《京津冀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协议》要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抗灾韧性指标强调物质空间优化、社会组织动员、智能技术赋能、跨区域协同的有机统一,科学衡量社区防灾减灾救灾与灾后恢复能力,形成覆盖“灾前准备→灾时响应→灾后重建”的全周期韧性评估工具。在国内首次将协同韧性作为独立评估维度,通过区域资源共享率、联合演练频率等指标,量化评估京津冀等城市群的灾害联防效能。
本指标既是评估工具,更是能力建设指南,旨在通过“评估→反馈→提升”闭环,推动社区从“单点防御”向“系统韧性”进化,为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科学支撑。为政府决策、社区治理及社会参与提供可量化、可操作的科学指引。社区抗灾韧性指标通过“国际标准本土化+动态量化评估+全周期管理”三重创新,实现从静态指标向智慧韧性体系的升级。

  • 扫一扫关注

    @北京荷清公益基金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北京荷清公益基金会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