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用户登录

注册

CN/EN

慈善公益

Charity

手指出现这3种变化,小心是内脏在求救!

时间:2025-03-31 阅读量:35 撰文:

手指作为人体末梢器官,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内脏健康”息息相关。看似微小的变化,可能是心、肝、肺等器官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杵状指
正常指甲从指端伸出时多为钝角,拇指最为显著,发生杵状指后不再见此钝角,有时反而表现为恰好相反的角度,且末端的手指骨增大。

杵状指典型外观:
当手指末端增厚呈“鼓槌状”,甲床与皮肤夹角消失(正常约160°,杵状指接近180°),指甲弧度增大。

伴随症状:
甲床发绀(紫红色)、指尖麻木或疼痛,严重时影响持物功能。

自测技巧:
将双手同一手指(如食指)指甲面对相贴,正常者两指甲根部可见缝隙,而杵状指患者缝隙消失。
若发现手指有杵状指表现,应警惕心肺肝病变,尤其应警惕肺癌可能。

2023年5月,浙江50岁的张女士因手指末端膨大、指甲发紫就诊,最终确诊为肺癌晚期。此前她误以为症状是“家务劳累”所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杵状指于很多种疾病中发生,包括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和营养障碍性疾病。其中,肺部疾病占杵状指病例75%以上,最为常见的就是肺部肿瘤和慢性脓毒性疾病,比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另外,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也有可能出现杵状指。
需要提醒的是,杵状指≠肺癌,也有可能是先天性,不伴随有任何疾病。自测发现杵状指,可通过肺功能检查、胸部CT、低剂量螺旋CT、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等检查排除相关疾病。



二、指甲异常
前些日,龚大叔因为熬夜加班,手指出现发麻、发胀,甚至指甲发黄的症状。他担心这是肝脏出了问题。事实上,手指的这些变化,确实可能是肝脏不适的信号。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当肝脏功能受损时,会在指甲上留下痕迹。指甲发黄可能是由于肝脏无法正常合成足够的白蛋白,导致体内毒素堆积,影响指甲的正常生长和颜色。
而长期熬夜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无法有效代谢体内的毒素,使得指甲床出现黄色变化;同时,熬夜还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影响手指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手指发胀发麻的感觉。

包括发黄在内,指甲出现这几种情况应注意:
1、苍白或发黄:
肝脏疾病:肝病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指甲失去健康粉红色。
贫血:缺铁或慢性肾病引发血红蛋白不足。
2、黑色纵纹:
甲母痣:多为良性,但宽度>3mm或快速变化需警惕黑色素瘤。
3、月牙突变:
甲状腺疾病:月牙数量骤增或消失可能提示甲亢或甲减710。
营养不良:维生素代谢异常(如肝病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定期观察指甲变化,结合血液检查(肝肾功能、铁代谢)和影像学排查内脏疾病。


三、指节红肿与痛风石
痛风石是尿酸盐在皮肤组织中沉积所形成的结晶。当人体摄入的嘌呤过多,代谢产生的尿酸过多,超过了排泄能力时,尿酸盐就会在关节、软组织、肾脏等组织中沉积,导致痛风发作。

从红肿到畸形的进展:
早期:单个关节(如第一跖趾关节)突发红肿热痛,夜间加重,可能误诊为“扭伤”。
中期:皮下形成痛风石(尿酸盐结晶沉积),常见于耳廓、手指、肘部。
晚期:关节破坏畸形,肾脏出现结石、间质纤维化,甚至需透析治疗。

痛风患者日常调理
1、饮食
少吃高嘌呤食物,如内脏、肉类、海鲜等;多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定期检查肾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并发症。避免长期喝酒,尤其是啤酒,同时少吃海鲜。
2、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减少憋尿的情况,因为憋尿会导致尿酸滞留,增加痛风发生的风险,对肾脏的损害也十分严重。同时,避免久坐不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恢复肾脏的尿酸代谢功能。
3、治疗与随访
对于痛风患者,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尿酸合成抑制剂、尿酸排泄增加剂等。
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当谨慎使用药物,必要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同时,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计划,监测尿酸、肌酐、血压等指标,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专家总结
1. 每周一次手指自检
看颜色:甲床红润为佳,有发黄、发紫、发白均需警惕。
压甲床:按压指甲尖端后松开,甲床颜色应在2秒内恢复,若恢复时间较长可能提示末梢循环障碍。
2. 三类人群重点筛查
吸烟者:每年1次低剂量CT(防肺癌);
痛风患者:每3月查血尿酸+尿常规(防肾损伤);
慢性肝病患者:定期检测甲胎蛋白及肝脏超声。
3. 护内脏的黄金法则
饮食:地中海饮食模式(橄榄油、深海鱼、坚果)降低炎症反应;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促进代谢废物排泄;
睡眠:保证23点前入睡,肝脏在凌晨1-3点解毒效率最高。

提醒:手指是内脏的“信使”,而非“诊断书”。发现异常时,不必恐慌,若反复自查发现改变或问题,应就医诊断,避免疾病发生。

  • 扫一扫关注

    @北京荷清公益基金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北京荷清公益基金会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