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不开始行动?
前言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
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两会的一句“点名”,让#体重管理国家出手了#火速冲上热搜榜首。
网友调侃:“原来我的游泳圈已成国家战略问题”、“建议把BMI写进KPI”。
雷海潮主任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去年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然而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仍在不断上升。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关口!
体重管理已悄然成为一项公共卫生挑战。
HAPPY COMMUNITY
你知道吗?肥胖就像个“健康杀手”,不动声色地把慢性病的风险一点点推高。
腰间的“游泳圈”逐渐变成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后备军”。
每多一分超重,心脏就得扛起额外的负担,血管得承受更大的压力,胰岛素的“工作环境”也会变得恶劣不堪。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22%。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踏上了深刻变革与经济迅猛增长之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一方面,饮食上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体力活动量却逐渐减少,无论是工作场所的久坐不动,还是休闲时间的静态娱乐方式,都使得人们的能量消耗大不如前。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凸显,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超重和肥胖对个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医学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代谢变化,使得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随之产生,最终导致血糖调节失衡,诱发糖尿病。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由于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激增,加之人口老龄化加速,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患病率持续上升。
推算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患人数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占比最大,有2.45亿之多。另外,外周动脉疾病、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患病率也相对较高。
超重和肥胖是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而随着体重增加,出现健康问题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6倍,患糖尿病的风险更是高达3-5倍!另外,肥胖还和多种癌症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乳腺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等。
HAPPY COMMUNITY
国家卫健委明确,2024-2026年将分三阶段推进全民体重管理,重点突破“饮食、运动、医疗、环境”四大痛点。
健康饮食是王道
科学的饮食管理,应该是均衡膳食,控制热量摄入的同时,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合理搭配。
比如,每餐保证蔬菜占一半,优质蛋白质占四分之一,粗粮占四分之一;用橄榄油、鱼油等健康脂肪替代黄油、猪油等不健康脂肪;少吃加工食品和高糖饮料,多喝水和无糖茶。这样既能减少热量摄入,又能保证营养均衡,让身体在健康的状态下慢慢瘦下来。
实践技巧:小改变,大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一些小细节入手,让饮食管理变得轻松又高效。比如,用小碗代替大碗盛饭,能有效控制食量;吃饭时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既能增加饱腹感,又能稳定血糖;外出就餐时,主动要求少油少盐,选择清蒸、水煮等烹饪方式的菜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改变,日积月累,就能带来惊人的成效。
科学运动,避免“无效锻炼”
运动是体重管理的“黄金搭档”,但盲目运动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伤身。若不顾及体重基数直接挑战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或者每天暴走,很可能导致膝盖受伤或肌肉拉伤!
科学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比如,初学者可以从快走、慢跑、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开始,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有一定基础的人可以尝试游泳、骑自行车、有氧操等中等强度运动;而想要挑战自我的人可以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力量训练和HIIT。
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热身和拉伸,避免受伤,同时根据心率监测运动强度。保持有氧运动心率建议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是有氧运动效果最佳且相对安全的范围,能够帮助你达到最佳的燃脂效果。
睡眠和压力管理,是被忽视的减肥神器
其实,熬夜和压力过大也是导致肥胖的“幕后黑手”。
长期睡眠不足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降低瘦素水平,增加饥饿素水平,让你食欲大增,尤其是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
而压力过大则会刺激皮质醇分泌,这种激素不仅会增加食欲,还会促使脂肪在腹部堆积。
所以,想要成功管理体重,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每天尽量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学会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让身体和心灵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调节代谢,助力减肥。
缓解压力小贴士:可以试试这个呼吸法则。
“4-7-8呼吸法”:吸气4秒 → 屏息7秒 → 呼气8秒,循环5次可帮助降低心率。
雷海潮主任在记者会上透露,国家将继续从三个方面推进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工作。
1、营造良好的社区、单位和社会环境;
2、持续做好知识宣传,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3、注重防治结合,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
环境营造:打造全方位健康支持体系
社区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健康讲座、健身活动,搭建起居民之间交流健康经验的平台;单位可以提供健康饮食和运动的便利条件,比如设置健身角、组织工间操等。
通过广泛的健康知识宣传,健康理念会逐渐深入人心,使健康生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当我们身边的人纷纷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加入其中。
医疗管理:专业力量为健康护航
1、体重门诊:量身定制的减肥方案
体重门诊就像一个“健康加油站”,汇聚了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医学科等多领域专家,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评估与指导。
医生会根据你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基础疾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减肥方案,包括饮食计划、运动处方、药物治疗(如有必要)等。
比如,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肥胖患者,医生会建议尝试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生酮减肥法。或者对于肥胖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医生会着重调整饮食结构,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同时结合适合的有氧运动,帮助稳定血糖,逐步减轻体重。
2、定期体检:及时调整策略
定期体检是了解身体状况的“晴雨表”,能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监测体重、体脂率、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重管理的成效,也能在身体发出“预警信号”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寻求医疗干预。
体重管理从来不是一场短期的“战役”,而是一场需要智慧、毅力和科学方法的“持久战”。
当它成为两会热词,站在了国家关注的聚光灯下,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体重管理不仅关乎外在形象,更是对生命质量的尊重和对健康未来的投资。
未来三年,在国家的引领下,全民体重管理的浪潮将逐渐掀起。
让我们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以科学为指引,用行动为健康加码。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攻克体重管理的难关,迎来一个更加健康、活力四溢的明天。
参考资料
1、LIU Mingbo,HE Xinye,YANG Xiaohong,et al.Interpretation of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2023[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5, 28(01): 20-38.
2、“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国家出手了!-光明网
3、Deng, W., Zhao, L., Chen, C., Ren, Z., Jing, Y., Qiu, J., & Liu, D. (2024). National burden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21: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Journal of Diabetes, 16(10), e70012. https://doi.org/10.1111/1753-0407.7001Xu, Y., Lu, J., Li, M., Wang, T., Wang, K., Cao, Q., Ding, Y., Xiang, Y., Wang, S., Yang, Q., Zhao, X., Zhang, X., Xu, M., Wang, W., Bi, Y., & Ning, G. (2024). 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9, e1089–e1097.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