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是流感的高发时期,根据疾控中心的最新数据监测报告统计,近期南、北方多省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
2024年12月23日至29日,全国流感病例共171起,其中,有99%以上报告为甲型H1N1流感。
什么是甲流?
季节性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流感病毒有4种类型: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发生变异,我们所熟知的人禽流行性感冒(禽流感)就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亚型中的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009年3月,墨西哥发现首个“甲型H1N1流感”病例,且疫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全球蔓延引起大流行。
至今,甲流已经引起了多次世界大流行,每年流感高发季患病率均“名列前茅”。
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到甲流的影响,但以下几类人群在感染后出现重症或并发症风险较高,应格外注意:
1、孕妇;
2、5岁以下儿童
3、老年人;
4、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心脏、肺、肾、代谢、神经发育、肝脏或血液系统疾病);
5、免疫抑制疾病患者(如艾滋病毒、接受化疗或类固醇治疗或恶性肿瘤);
6、肥胖人群(BMI>30)。
此外,卫生工作者及患者照护人员与病人接触频繁,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很高并很有可能进一步传播,也要格外注意预防流感。
如何预防?
甲流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为1-7天,大多数为2-4天。患者通常在被感染的2天左右开始出现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咳嗽(多为干咳)、头痛、咽痛、肌肉关节痛、流涕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
甲流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抗体会在感染病毒一周后出现,因此大多数人会自行康复。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感染附近的人;二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物品传播。
因此,为预防感染甲流和疾病传播,除了日常要佩戴口罩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经常洗手并及时擦干;
2、咳嗽、打喷嚏、与人接触要注意礼节;
3、正确处理废弃的纸巾;
4、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5、避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
6、经常开窗通风。
当然,预防甲流最安全有效的方式还是接种疫苗,然而疫苗并不能够一直保护我们。
抗体通常在接种疫苗后1周出现,在2~3周达到峰值,且在1~2个月后开始下降。接种疫苗1年后,“防御值”将降至较低水平。虽然保护期并不长,但流感疫苗可以帮助我们将疾病“轻症化”。
因此,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异常情况的人群应在春秋季节积极接种。
另外要注意的是,流感高发季通常会出现不同型别和亚型的病毒共同流行,而各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得了甲流,有可能再次感染乙流,高风险人群近期更应主动预防。
若发现身体不适,可采用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进行判断,确诊为甲流后应居家隔离休息。无条件自我隔离的患者应每日戴好口罩,勤洗手,与人交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感染周围人群。
若不是高风险人群,隔离期间可对症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和缓解咳嗽、鼻塞、流涕的药物,一般一周内即可好转进入恢复期。
高风险人群及居家休息期间出现了高热不退、剧烈咳嗽、呼吸急促、胸痛、剧烈头痛等严重情况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通过口服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降低重症风险。
提醒:
1、患者应谨慎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沙星类等。甲流属于病毒感染,用抗细菌抗生素没有效果。
2、不要让高风险人群照顾患者,尽可能由一名固定的、身体条件较好、接种过疫苗的家庭成员照顾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