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用户登录

注册

CN/EN

慈善公益

Charity

立冬时节话养生 | 养藏避寒,预防疾病,进补有度,健康过冬

时间:2024-11-08 阅读量:11 撰文:小荷

立冬后,自然界阳气闭藏,万物蛰伏,天地间阳气收敛,气机变化逐渐明显。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类既存在于自然界中,则人体的生理功能便与四季气候一同变化。

顺应四时变化法则,才能够更好的保持健康。因此,冬季养生要顺应冬季闭藏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做好冬季“养藏”工作,为春季的勃发养精蓄锐。





一、饮食调养

1、冬季宜温补

饮食建议以温补为主,可帮助人体驱寒补阳气。肾阳是阳气之根本,可在冬季注重调理肾脏,适当食用一些羊肉、牛肉、生姜、韭菜、桂圆、核桃仁等,尽量要避免生冷寒凉之品。

2、辅以清润之品

为避免阳气过盛后产生内热,出现“上火”等症状,冬季温补不宜过量。对于阴虚火旺者,温补的同时要适当选择一些清润之品,如萝卜、莲藕、银耳、梨等。食用高热量肉类也要搭配冬季时令蔬菜瓜果一起吃。

二、起居调养

1、起床要缓

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冬季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发期,建议每日起床要“缓”,尽量做到这三个半分钟:醒后先躺半分钟,慢起缓坐半分钟,床边静坐半分钟。

2、早睡晚起

另外,要“学会睡懒觉”。《黄帝内经》中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之论述,告诉我们在寒冷的冬季,尽量不要扰动人体阳气,起居应学会顺应太阳的起落,以“早睡晚起”为宜,保证充足睡眠。

三、保健养生

1、晒太阳

晴天时,可选择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之间任意20~30分钟出门晒晒太阳,此时阳光温暖柔和,有助于增强人体阳气、温通经脉,有利于扶助脏腑正气,抵御外邪。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很多重要经络和穴位,因此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曾提出过“背日光而坐”的保健养生方式,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另外,冬季晨间运动尽量选择日出之后进行,能够保护身体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脸部、双耳等。

2、穴位按摩

秋冬季节,许多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畏寒等表现,日常可尝试按摩足三里穴、关元穴、命门穴加以改善。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按摩此穴有助于调理脾胃、温中散寒,对于改善手脚冰凉、畏寒等症状有显著效果。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按摩关元穴可温阳固脱、固本培元,帮助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





*命门穴

位于腰部,后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按摩命门穴可帮助温肾壮阳、强腰固肾,不仅温暖腰部,还可改善因寒冷引起的腰痛、腰膝酸软等症状。





需注意的是,孕妇、老年人、体弱者等特殊人群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按摩。



预防疾病 平安过冬

立冬前后各地降温明显,感冒、流行性感冒、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发病迅速增长期。近期外出应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生活作息规律。


不同呼吸道疾病症状

1、普通感冒

通常由受凉引起,患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一般不发热或低热,可能伴有眼结膜充血水肿。

2、流行性感冒

流感患者常出现高热,且体温高达39℃以上,同时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3、肺炎支原体感染

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干咳为主,无痰,可能伴随发热、头痛、咽痛。不同的患者发热程度不一,传染性较强,经常出现聚集性发病的情况。


【专家提醒】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陈文慧表示,要避免盲目用药。一旦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可先购买检测试剂盒自测,有基础病的患者若出现症状急性加重,如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咳黄痰、出现咯血等,应及时就医。


除老人和儿童外,以下人群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慢阻肺病、支气管扩张症等);

*长期口服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肿瘤放疗、化疗的患者。


免疫力低的人群受到呼吸道病原体的侵袭,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相对密闭的场所,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今日起,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冬季正式拉开序幕,祝大家健康度过整个冬天。


  • 扫一扫关注

    @北京荷清公益基金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北京荷清公益基金会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