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渐消,秋天如期而至。立秋时节阴阳消长改变,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收敛,很多地区的人们会觉得天气开始凉爽,不再有酷暑烈日当头的感觉,民间也曾有“立秋之日凉风至”的谚语。
但由于立秋常处于暑伏还没结束的时期,此时盛夏余热未消,秋阳仍然肆虐,所以也就有了“秋老虎”这个说法。
秋老虎来袭,预防“上火“很重要
很多人在夏末秋初会出现乏力、易疲倦、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甚至会有一些我们常说的“上火”表现,比如喉咙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这些都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热盛行而出现的“热证”。为了预防秋初“上火”,在起居、饮食上有3点要格外注意。
1、初秋应减少空调使用
入秋后多数地区白天天气依然闷热,应注意适度使用空调,需要提醒的是,尽量不要在晚上睡觉时使用空调,因为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往往是白天酷热、夜间凉爽。夜晚长时间使用空调更易使人出现头痛发热、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另外,睡觉时也不宜对着门窗,避免受到冷风侵袭。
2、初秋运动宜舒缓
立秋后人体出汗减少,体热及代谢逐渐恢复至平衡状态,因此会感受到比夏天更舒适、松弛的状态,并伴随莫名的疲惫感,也就是常说的“秋乏”。适当的运动能帮助我们驱除“秋乏”,促进脾气运化,减少“热证“出现。
户外运动应以出微汗、适量为原则,选择散步、慢跑、太极等舒缓的运动,且尽量选择早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3、初秋饮食要注意养护脾胃
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像鱼肉、鸭肉、海产品、猪瘦肉等既清热又补益的肉类也可适量食用。
另外,秋后雨水增多,湿热交加易伤脾,饮食应注意养护脾胃,适当多吃些山药、芡实、小米、赤小豆、豇豆等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为防止秋燥引起“上火”,可适当添加如银耳、藕、乌鸡、猪肺、豆浆、蜂蜜、核桃等食物。
避免五脏“上火”,食疗也是不错的方式
1、莲子饮清心火
准备莲子、莲子心各10g,连翘10g,甘草3g,蜂蜜适量。将甘草磨碎至颗粒状,与其他几种食材一并加开水200毫升后充分拌匀,再加入蜂蜜适量,混匀后可以分次饮用。
2、百合粥清肺火
准备小米100g,鲜百合50g,冬瓜100g。将鲜百合剥开、冬瓜去皮留内瓤,两者均用清水洗净,将小米淘洗干净,锅中放入适量清水,水开后加入小米,再用中火煮沸后加入百合、冬瓜转小火熬煮至小米开花,百合冬瓜软烂即可出锅食用。
3、乌鸡汤清肾火
准备乌鸡1只,生地黄、黄精各20克,枸杞子15克,葱、姜、料酒、盐适量。将乌鸡去内脏后洗净、切块、汆水,生地黄、黄精用清水洗净切片,再用纱布包好。另将枸杞洗净,与其他食材一并放入砂锅内加清水及调料,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慢煮至烂熟后去药包即可食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华,李彦知,杨建宇. 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十五)——立秋养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5):91-92.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2.15.058.
[2] 孙伯青. 立秋了,预防五脏"上火"很重要[J]. 养生月刊,2023,44(8):68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