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日,凉拌菜常被视为餐桌上的消暑佳品,但有时它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近日,浙江就发生了一起因食用凉拌木耳导致中毒的事件,患者王女士甚至需要全身 “换血” 才保住了性命。
68 岁的王女士在 6 月 2 日早上,将泡发了一整夜的白木耳略微焯水后凉拌食用。当天中午,她便开始出现肚子疼、上吐下泻的症状,十多次呕吐腹泻后,身体严重脱水。第二天,王女士全身酸痛无力,连起床行走都变得困难,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肝功能指标超过正常值数十倍,在经过护肝、纠酸、补液等治疗后,病情仍在恶化,最终陷入昏迷,出现肝衰竭。医生判断这是由于食用了隔夜泡发的白木耳,导致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毒素,毒性极强,1 毫克就可能致命。它具有耐高温、难溶于水的特性,即使将变质的木耳认真清洗、煮熟,也无法去除毒素。中毒后,潜伏期通常为 0.5 - 12 小时,最长可达 3 天,主要攻击肝脏、大脑和肾脏等靶器官。由于目前尚无特效解药,临床只能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因此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极高。
在我国,米酵菌酸中毒是我国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首要死亡原因,中毒死亡率超过 40%。中毒后的主要表现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一旦怀疑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并及时送医救治。
生活中,有三类食物是米酵菌酸中毒的 “重灾区”。
1、发酵的谷类制品
如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南方的糯米汤圆(放置过久后)、吊粑浆等。
2、湿粉类等淀粉类制品
如河粉、米线、肠粉、濑粉、粿条、米粉、粉丝、凉皮等。
3、泡发木耳、银耳
原因在于原材料可能受到土壤中病菌污染,以及室温下泡发时间过长。
为避免米酵菌酸中毒,日常生活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不自制发酵米面,不自己发酵米面类、淀粉类、玉米面、椰浆或椰奶等食品。木耳要即泡即食,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冷水泡发木耳、银耳一般1~2个小时即可加工食用,最好不超过4小时,热水泡发时间更短。若泡发过程中产生黏液,表面黏糊糊且有异味,应立即丢弃。从正规渠道采购米皮、凉皮、河粉等食品,并在购买当天食用。避免食用流动摊档的鲜湿粉类或湿粉条类食品。
购买新鲜食材,尽量选择小包装,不囤积食物。购买散装销售的湿粉类产品时,注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低温储存,当天吃完。食物存储要选择阴凉通风环境,避免阳光直射,注意防潮、防霉变。一旦发现食物发霉,应及时丢弃,不可冲洗或去除霉变部分后继续食用。
夏季炎热,除了预防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还应注意食物变质带来的危害。食品安全无小事,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切莫因一时疏忽而后悔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