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新冠大流行至今已过去五年,尽管全球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 “新冠后遗症”的阴影仍未消散。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们面临的长期健康威胁并没有随时间而减弱,甚至在大流行五年后仍存在显著风险。感染新冠病毒后,部分患者会发展为 “长新冠”,即急性感染3个月后症状持续存在,且可能迁延至多年后仍未缓解,涉及全身多系统,具有高度异质性:大流行五年后的随访研究显示,部分感染者仍存在持续性疲劳、活动耐力显著下降;近一半人群受“脑雾”影响,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另外,还有患者存在长期呼吸急促,轻微活动即感气短,伴随慢性咳嗽、胸痛等问题。五年后仍有患者存在嗅觉丧失、味觉异常等问题。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神经心理症状也较为普遍。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恶心、食欲减退可能反复发作;内分泌系统可出现新发高血压、糖尿病;此外,脱发、关节疼痛等问题也可能长期困扰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新冠带来的心血管系统风险,五年后或成为“隐形杀手”。新冠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具有长期性,即使在大流行五年后,感染带来的风险仍未消退。2024年发表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的研究追踪发现,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在五年内发生心脏病发作、中风或死亡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倍;若感染后曾住院治疗,该风险更飙升至3倍以上,且未随时间推移而降低。新冠病毒可直接感染血管内皮细胞,诱发微血栓形成;病毒刺突蛋白干扰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导致心肌纤维化;感染引发的 “细胞因子风暴” 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低氧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中老年人心血管功能随年龄衰退,其感染后五年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高于年轻群体,是长新冠的重点关注人群。
目前长新冠的诊断依赖临床症状,尚未发现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其机制可能为免疫系统持续过度激活引发的慢性炎症、体内长期存在的病毒残留成分诱导持续免疫反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微血栓形成,影响全身血液循环;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能量代谢紊乱;消化道微生物组失调通过 “脑肠轴” 影响神经功能;肺、心脏等器官的损伤未完全修复等。针对长新冠的复杂性,医学界已开展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探索:整合感染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等专家资源,提供中医调理、心脏康复、心理干预等个性化方案,帮助患者缓解五年后仍存在的长期症状。若感染后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需及时就医排查心肺功能、凝血指标、内分泌状态等,心血管高风险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血压血脂。另外,接种疫苗可降低长新冠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建议符合条件者尤其老年人及时补种。日常应避免过度劳累,感染后要“循序渐进” 恢复运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均衡饮食、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严格管理基础疾病,减少叠加风险。每年应定期体检,重点关注血压、血脂、心电图、肺功能等指标;若出现持续疲劳、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就医排查。